- 時間:2020-09-01
- 點擊:2198
- 來源:蘭州晨報
尖底瓶的身份
螺旋紋尖底瓶
甘肅省博物館展出過一件尖底瓶,艷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zhuǎn)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在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zhì)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系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xù)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制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xiàn)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shù)千年后,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得一絲不茍,流暢婉轉(zhuǎn),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fā)現(xiàn)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qū),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干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布范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布則更為向西。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后,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松多了。
對尖底瓶的評價,后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復(fù)雜。其次,耳上拴繩提水,瓶將會傾倒。近年人們對尖底瓶的用途進一步作出研究。學者們考證眾多考古遺址的出土,并進行檢測分析一些尖底瓶殘留物的成分,認為它是一種釀酒器。尖底瓶像“酉”,《說文解字》中說,酉,酒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
尖底瓶其實是用來祭祀的。 撰文/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