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9-16
- 點擊:2475
- 來源:甘肅日報
【溯源甘肅】
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
甘肅省中部以南北流的黃河為界,大體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河西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河西走廊。綜觀文獻、考古資料和當代學者研究成果,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匈奴渾邪王率數(shù)萬部眾投降以前的數(shù)千年間,河西走廊的主要居民是大夏人、月氏人、烏孫人,最后是匈奴人。他們在這條舉世聞名的絲路走廊里上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話劇。當他們先后遷至中亞地區(qū)以后,又成為絲綢之路上與中央王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民族。
一
先秦文獻記載,從傳說時代以前到春秋間,大夏人就耕牧于塔里木盆地以東,河西走廊和隴西各地,與羌人雜居。漢隴西郡有大夏縣(治今廣河縣阿力麻土古城),今臨夏境有大夏河,都是大夏人曾經(jīng)居住于此的印記。春秋時期,大夏人兩次因外力影響向西遷徙。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前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逼仁勾笙娜讼蚝游髯呃冗w徙。第二次是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霸西戎”,迫使秦隴等地的諸戎或降服、或西徙,大夏人受影響從河西走廊再向西遷到了伊犁河、楚河流域,并從而引起了希羅多德《歷史》記載的歐亞草原上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漢唐古籍中,又稱居住于蔥嶺西、烏滸河之南的大夏為吐火羅、堵貨邏。學者研究認為,希臘斯特拉波《地理志》中所記載的“從希臘人手中奪取了(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巴克特里亞的”,來自錫爾河彼岸塞種四部之一的吐火羅即原居住于河西走廊的大夏人。塞種人是原始印歐人群的一支,就是說,大夏人屬于古歐洲種人。
月氏在先秦古籍中稱為“禺氏”“禺知”或“有虞氏”。翦伯贊研究認為,月氏即“有虞氏”,原居住在鄂爾多斯一帶,史前時期,其中的一支東徙中原,一支西徙甘肅,部分殘留于原處。西徙之虞氏,春秋時以禺氏名聞于中國。西徙甘肅的月氏人,與大夏長期共處于河西至隴山一帶,大體上大夏偏南偏西、月氏偏北偏東。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降服西戎八國,其中的朐衍,即月氏。西漢安定郡有月氏道(治崆峒區(qū)癟家溝一帶),就是月氏人曾居住于此的印記。降服的月氏人可能就此離開隴山地區(qū),西遷到河西走廊,其活動中心昭武,即今張掖市沙井鄉(xiāng)古城村。
月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戰(zhàn)國后期其統(tǒng)治地區(qū)東起今祁連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爾泰山東端,勢力一度延伸至河套內(nèi)外,有“控弦者一二十萬”,力量十分強大,匈奴頭曼單于也不得不將其子冒頓送來當人質(zhì)。月氏打敗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匈奴冒頓單于利用與月氏有仇的烏孫人打敗月氏人,其子老上單于殺了月氏王,以其頭骨為飲器。月氏人被迫西遷伊犁河與楚河流域,再被烏孫人攻擊,又西遷阿姆河流域(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一帶),臣服了這里的大夏人,建大月氏國,西域諸國稱其為貴霜王,2世紀成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北部的大國。少部分沒有西遷的月氏人,留居于河西南山(祁連山)一帶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
德國學者W·B亨寧著《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指出,月氏人也是塞人的一支?!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建國于大宛與安息之間的大月氏,“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闭f明,月氏人是古歐洲種人。
烏孫古稱烏氏,即秦穆公降服西戎八國中的烏氏,是居住于今甘肅平?jīng)雠c寧夏固原一帶古戎族的一支。秦惠文王打敗烏氏戎,在此地置縣,屬北地郡,稱烏氏縣(治今平?jīng)鍪嗅轻紖^(qū)東),這是烏孫曾經(jīng)居住于河東的印記。被秦人打敗的烏孫人西遷河西走廊,與月氏人一起游牧于祁連、敦煌之間。戰(zhàn)國后期,乘匈奴冒頓東襲東胡之機,強大的月氏人出兵攻滅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兼并其地,烏孫民眾多投奔匈奴。難兜靡新出生的兒子昆莫被傅父布就翕侯帶去投靠匈奴,博得冒頓單于的喜愛與培養(yǎng)。昆莫長大以后,單于將逃到匈奴的烏孫民眾全都還給昆莫,并且讓他帶兵打仗。昆莫帶兵向西攻破大月氏,報了殺父之仇,大月氏人又向西走,在大夏地居住。昆莫擄掠了部分月氏部眾,留居于伊犁河、楚河流域,都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城),時間在公元前175年后不久。河西地區(qū)遂完全由匈奴控制,直至公元前121年漢完全控制河西走廊。
顏師古云:“烏孫于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笨脊藕皖^骨測量數(shù)據(jù)認為,烏孫人基本是屬于歐羅巴人種的古歐洲人類型和中亞兩河流域類型,存在輕度蒙古人種特征的混合。
敦煌壁畫上河西走廊各民族進行貿(mào)易的場景
二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原與西域地區(qū)交往的通道,是金石之路或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曾居住于此,后遷往西域的大夏、月氏、烏孫則是先秦漢唐中西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史稱,“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古人言,大夏音樂人泠綸奉黃帝之命,到西域?qū)W習后制成吹奏樂器筒,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小麥原產(chǎn)于西亞地區(qū),張掖民樂縣東灰山遺址,多次發(fā)現(xiàn)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炭化的人工栽培的小麥。考古學者李水城指出,“民樂東灰山遺址的炭化小麥很有可能是沿中亞—新疆—甘肅這一貿(mào)易通道傳播而來?!?/p>
冶銅術(shù)最早發(fā)明于西亞地區(qū),中國境內(nèi)的早期青銅器及古銅礦遺址絕大部分集中在河西走廊及與其相鄰的齊家文化、西城驛文化和四壩文化遺址中,說明中國古代的冶銅技術(shù)很可能是通過河西走廊從中亞傳入的。距今2800年至2500年的金昌市雙灣鎮(zhèn)三角城沙井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金器、銅器、鐵器,充分顯示了其草原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交匯的特色。
阿爾金山、祁連山、肅北馬鬃山等地自古就有采集玉石點,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河西各地發(fā)現(xiàn)的許多昆侖玉器遺留,說明河西走廊早有西域玉石輸入,并由此地轉(zhuǎn)而運往中原。玉門清泉鄉(xiāng)火燒溝四壩文化遺址出土的墨玉和青玉權(quán)杖頭,是當?shù)嘏c中亞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河南安陽殷墟公元前13世紀商婦好墓,發(fā)現(xiàn)許多由于闐(今新疆和田)經(jīng)河西走廊獻來的“昆山之玉”。公元前10世紀中期,周穆王西行與西王母以300匹絲綿與瑤山之玉互贈,古人說西王母國在張掖南山,或者所謂瑤山之玉實即祁連玉。以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實施者,應該是居住于此的大夏、月氏和烏孫人。
早在漢武帝以前,被大月氏臣服的大夏商人通過身毒(古印度)從蜀地商人手中販了邛竹杖和蜀布到中亞,實際上開辟了南方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到達大夏故地。司馬遷言:“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nèi)鄉(xiāng)(向),欲觀中國”,成為西域諸國與漢交往的帶頭羊。
古浪博物館藏屬沙井文化的三角紋圜底罐
三
漢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邀約大月氏返回河西走廊,以共同打擊匈奴。張騫是中央王朝第一次派往西域的使者,司馬遷稱其“鑿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開辟了絲綢之路。張騫經(jīng)過千辛萬苦,到達位于媯水(今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國,未能達到目的,卻訪問了大夏(今阿姆河以南至阿富汗境內(nèi))地區(qū)和許多其他西域國家。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賞賜給西域各國,烏孫國的使者隨同其回長安,進貢數(shù)十匹名貴的烏孫馬,漢武帝興奮地名之為“天馬”,后來得到更好的大宛汗血馬,才改稱烏孫馬為“西極”馬。公元前105年和前64年,烏孫王先后以良馬千匹和馬、騾各千匹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朝以細君和解憂兩位公主下嫁于烏孫王,武帝賜給細君公主大量“乘輿服御物”“帷帳錦繡”,還令人改進箏、筑為馬上可以彈奏的樂器,以胡語名之為琵琶,以解除其長途旅行的寂寞。多年后,烏孫公主又遣其女到長安“學鼓琴”。這些都是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佳話。
公元前72年,漢軍與烏孫軍隊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打擊匈奴,烏孫軍直搗巴里坤草原的匈奴右谷蠡王庭,大獲全勝。公元前61年前后,烏孫狂王病,漢朝派遣中郎將張遵帶了醫(yī)藥為其治病,且賜以二十斤金和采繒。公元前36年,烏孫兵隨同西域都護甘延壽到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消滅了為害西域的匈奴郅支單于。公元前20年前后,漢朝西域都護廉褒代表朝廷賜給烏孫姑莫匿等每人二十斤金和三百匹繒。公元13年,烏孫大、小昆彌遣使來朝貢獻。我們知道,古代各族或外國使者多以朝貢名義到中央王朝來,他們攜帶了地方珍寶奇物獻給漢朝天子,天子則以更多價值的絲綢等物賜予,這既是政治交流,更是經(jīng)濟貿(mào)易。
懸泉簡有許多迎送烏孫王侯、使者、客商及出使烏孫人員的記載,如“烏孫、莎車王使者四人,貴人十七,獻橐佗(即駱駝)六匹”“送自來烏孫小昆彌使”“送自來烏孫大昆彌副使”“護烏孫公主及將軍、貴人、從者”“侍少主、長羅侯”“使者馮夫人(嫽)”“元康五年(前61年)正月過長羅侯費用簿”“使烏孫長羅侯惠遣斥候恭上書詣行在所”“甘露三年(前51年)傳馬送公主以下過”“甘露三年(前51年)迎吏騎士從軍烏孫罷者”“送烏孫大昆彌使者三人”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東漢至北魏,烏孫與中央王朝的交往不絕于書。北魏太延間,烏孫帶領西域十六國使者隨魏使董琬、高明來魏貢獻“自后相繼而來,不間于歲”,始終是絲綢之路上一支極為活躍的力量。
四
漢朝與大月氏的往來也很密切。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派出的副使就可能偕大月氏使臣返漢。張德芳研究,自漢宣帝至漢成帝時的17枚懸泉簡有接送大月氏使臣的記錄,包括“出馬五十六匹,送大月氏客”“歸義大月氏貴人”“甘露二年(前52年)三月丙午,使送大月氏諸國客”“校尉丞義使送大月氏諸國客”“大月氏假司馬”,元帝時“大月氏雙靡翕侯使者萬若”“送大月氏使者”“大月氏王副使者”“大月氏呼孫從者半大一人”等,大月氏與漢朝的交流不可謂不頻繁。
公元前2年,漢博士弟子景盧向大月氏王使伊存學習《浮屠經(jīng)》,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個記錄。東漢章和元年(87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獅子。北魏太武帝時,大月氏商人在洛陽用當?shù)卦现圃煳迳A?,將西域鈉鈣玻璃的制作技術(shù)正式傳到中原。
公元5世紀,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分裂為康、史、曹、何、安、石、米及穆(火尋)、戊地等小國,其國人各以國號為姓,因其祖先原居河西昭武城,故稱為昭武九姓。昭武人擅長經(jīng)商,隋唐時期不斷派遣貢使或直接東來,與中國進行商貿(mào)活動,其足跡遍布于甘肅及長安、洛陽各地。如唐開元六年(718年),康國遣使貢獻鎖子甲、水精杯、馬腦瓶、鴕鳥卵及越諾、朱儒、胡旋女子。甘肅地區(qū)的沙州、瓜州、肅州、甘州、涼州、蘭州都有許多昭武人定居經(jīng)商。沙州(敦煌)是昭武商人的聚集地,康國大首領康艷典率其族人在沙州石城鎮(zhèn)居住貿(mào)易,敦煌從化鄉(xiāng)有曹氏、康氏、安氏、何氏、石氏居民,并修建有其所信奉的祅教(瑣羅亞斯德教)神祠。涼州(今武威)“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币园彩蠟榇淼恼盐淙嗽诖藬?shù)世經(jīng)商,勢力很大,安氏兄弟十余人在唐朝為官,甚至為大將軍封涼國公?!皼鲋萜呃锸f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就是昭武商人聚居之繁華涼州的文學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