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1-13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儺舞表演?李忠(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四大圓圈紋雙耳彩陶罐?永靖縣博物館藏
儺舞表演
儺舞表演
儺舞戲人物面具——關羽
黃河永靖縣炳靈石林段?呂亞龍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婷?吳涵
儺,一半是“人”,一半是“難”?!叭吮芷潆y”方為儺。
在臨夏永靖縣,就隱匿著這種神秘而古老的儺文化。它宛如一顆蒙塵的明珠,在歲月的長河中散發(fā)著幽微而迷人的光芒,承載著這片土地千年的歷史記憶與民俗風情。
儺舞,作為永靖儺文化的核心表現(xiàn)形式,堪稱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這也是一場來自遠古的神秘呼喚——
一
永靖儺舞俗稱“七月跳會”,流傳于甘肅省永靖縣西部山區(qū)楊塔、王臺、紅泉和三塬等鄉(xiāng)鎮(zhèn)的聚居村落。
“正月里來是新年,老爺勒馬者斬調山……”一場大雪過后,永靖縣紅泉鎮(zhèn)吳家廟內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儺舞展演,表達他們對祖先的敬意。儺舞非遺傳承人孔維全介紹,“村民們共同籌集糧食和資金,自發(fā)組織了這場儺舞展演?!?/p>
“一上二退三交叉,四上五退轉麻花;六卷云花四角轉,七變一字長蛇線;走罷云花轉大圈,快步小跑跳旗完?!薄稌治琛肥怯谰竷璧拈_場戲。會手們不戴面具,也不化妝,頭戴紅纓韃帽,身穿黑色古袍,下著紅褲,肩上斜搭一塊三角紅布,每人手持一桿一丈有余的雞毛旗起舞。
在鏗鏘有力的鑼鼓伴奏下,四位鉞斧手率領24名會手,高舉雞毛旗幟,踏著“禹步”,威武雄壯,時而“三回九轉”,時而《攢五云》,時而《透七星》,口中不時發(fā)出“好—好—好”的吆喝聲。其場面莊重又詭譎,熱烈而神奇。儺文化專家石林生介紹說:“作為永靖七月跳會先導的《會手舞》,它象征著古代軍儺出征演武的陣勢?!?/p>
《會手舞》結束后,是一場熱鬧非凡的“種莊稼”儺戲表演。儺戲,是永靖儺文化的另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將舞蹈、音樂、戲劇、文學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民俗風情。
演員們頭戴面具,象征著“莊家佬”“娘子”“牛和馬”,手中緊握著古老的農具,儼然守護著傳承千年的農耕使命。莊家佬教娘子學種田、犁地、撒種子,但是娘子倒駕牛、反犁地、倒著走、反撒種等不懂農活的動作,以及她反拿道具的行為引得觀眾捧腹大笑。莊家佬不厭其煩地教導她怎樣套牛、如何犁地、撒種,使她學會了如何種莊稼。表演中還有娘子倒拿榔頭打土塊等鬧劇,更增添了人們的笑料。
“儺文化是在中國農耕社會長期孕育和生長的綜合性文化形態(tài),它是以祈福納祥為核心的民俗現(xiàn)象,波及宮廷和民間,影響深遠。據考古資料、歷史文獻、田野考察三重論證,它發(fā)端于史前,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從其表演形態(tài)來看,永靖儺舞戲屬于祭祀儀式劇,即祭中有戲、戲中有祭。演出最大的特點是靠角色肢體、語言來完成戲劇故事,為啞劇,非常原始,是中國戲劇的雛形,很有研究價值。”石林生說。
永靖儺舞戲劇目豐富,有歷史演義型、生產勞動型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近40多個劇目。
儺舞戲表演形式豐富多樣,舞者們頭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的儺面具,身著風格古樸、繡有神秘圖案的服飾,伴隨著雄渾激昂的鼓樂聲,舞動身姿。他們的動作剛勁有力,步伐沉穩(wěn)矯健,或跳躍,或旋轉,或屈伸,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深意,仿佛在演繹古老傳說中的神秘故事。
永靖儺舞在當地民俗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民族記憶,是研究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古代祭祀儀式的活化石。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還為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生動范例。對民俗學、人類學、藝術學等領域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歲月長河中閃耀著獨特光芒,吸引著人們去探索與傳承。
二
在有著神秘色彩的黃河三峽之畔的炳靈寺周邊地區(qū)留下了古代儺文化的神秘影子?!皟痹缭谑非熬鸵寻l(fā)端,唐代時在炳靈寺一帶出現(xiàn)并流傳下來。至今,“儺”在永靖民間有著其繼續(xù)生存的深厚文化土壤,以頑強的生命力流傳數千年而不衰。
唐末宋初,炳靈寺一帶被吐蕃所占領。一些吐蕃人前來騷擾這一帶的漢人,并趁機搶收莊稼。漢族百姓為防止蕃人的野蠻行徑,就在此時戴上“臉子”(面具),打著旗子,鳴鑼擊鼓地進行游行。入侵的蕃人再也不敢貿然侵犯。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年豐收的年景,祖祖輩輩就形成了戴面具跳會的習俗。
永靖炳靈寺169窟有供養(yǎng)人墨書題記“秦州隴城縣防秋健兒”,防秋健兒是唐代邊陲地區(qū)的秋收季節(jié)防備吐蕃入侵的丁壯的稱謂。明嘉靖《河州志》載:“天寶年間,每歲積石軍麥熟,輒被吐蕃獲之。”
永靖的儺舞在民間俗稱“七月跳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一方面繼承了古代“軍禮”的基本內容,所使用的面具大多數為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中勇猛善戰(zhàn)的武士和將軍,另一方面還增添了三國歷史故事和民間民俗生活內容,增強了民眾的觀賞興趣。
據石林生介紹,在永靖縣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這與當地儺舞的起源和發(fā)展有著潛在的歷史文化聯(lián)系,它們共同見證了永靖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承。
從時間維度來看,彩陶紋飾誕生于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人類藝術與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而永靖儺舞起源于史前的圖騰崇拜、祭祀活動,成形于唐宋,成熟于明清。二者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見證了古代文化的演變。
彩陶紋飾中的許多圖案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寓意,如馬家窯彩陶上的水波紋、旋轉紋,可能與當時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敬畏和對水的依賴有關;古時期在永靖縣遺留下來的半山文化彩陶罐,罐上的彩繪紋飾叫作神人紋,這個紋飾所表現(xiàn)的動作與儺戲中表演的動作相吻合,據此推測,在遠古時候儺文化已經在永靖存在了。在藝術風格上,彩陶紋飾具有簡潔流暢、規(guī)整對稱等特點,其圖案組織講究對稱、均衡、變化,疏密得體,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規(guī)則。永靖儺舞的舞蹈動作則古樸粗獷,剛勁有力,同時不失靈動與節(jié)奏感,二者在藝術表現(xiàn)上都體現(xiàn)了那時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獨特的審美觀念。
彩陶紋飾中的一些具象圖案,如魚紋、鳥紋、人面紋等,可能具有圖騰崇拜或宗教祭祀的象征意義。永靖儺舞中的面具也是極其重要的象征元素之一,不同的面具代表著不同的人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這些元素都為我們了解古時文化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
面具,是永靖儺舞中最具特色與魅力的元素之一。這些面具形態(tài)各異,有人面、獸面、神面之分。人面面具或端莊慈祥,或猙獰恐怖,喜怒哀樂,各具神態(tài),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與多樣;獸面面具則以虎、豹、熊、獅等猛獸為原型,造型夸張,凸顯出動物的兇猛與威嚴,象征著力量與守護。
永靖儺面具(臉子)有多種功能,它是古代用于狩獵的生產工具,用于戰(zhàn)事的一種防護武器,用于舞蹈的一種化妝道具,所以它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永靖縣博物館康瑞芝介紹:“永靖古代的舊儺面具,尺寸碩大,佩戴時可覆及后腦。這些面具上描繪的眉毛、鼻子、眼睛乃至面部肌肉、胡須、發(fā)冠等,都十分生動傳神,人物、動物無一不是形神具備,件件面具滲透著民間藝人的才華,突出顯示了民間藝術的魅力。”
展廳內的關羽面具,長42厘米,寬30厘米,高14厘米。他頭戴冠帽,面色赤紅,蠶眉鳳眼,長耳美髯,手法寫實,氣韻生動。純紅色象征忠勇、耿直的性格。娘子面具頭綰高髻,細眉大眼,口帶微笑,臉型清瘦,與眾臉子不同。觀其用料,布更粗,是唯一一件年代更為久遠的臉子。
這些面具是如何制作的呢?康瑞芝說:“它們是用粗麻布層層黏合而成,再用彩筆繪畫,涂以桐油,堅韌不怕摔打雨淋。臉譜繪畫在以漢族通用的‘紅為忠,粉為老,黑為耿直,黃為暴烈,藍為草莽,綠為俠義’等特點的基礎上,融進了當地土著民族繪畫風格,以艷麗的色彩,奇特的構思,表達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品德、身份?!?/p>
面具的制作工藝極為精湛,需經過選材、雕刻、彩繪等多道工序。民間藝人憑借著世代相傳的技藝與豐富的想象力,選用質地優(yōu)良的木材,精心雕琢出面具的形狀,再施以絢麗多彩的顏料,讓每一個面具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些面具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是永靖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們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見證了歷史的滄海桑田。
2008年6月7日,永靖七月跳會(儺舞戲)被擴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儺文化已成為永靖縣一張耀眼的縣域文化名片,以其保存之完整、形態(tài)之原始、活動之廣泛、特色之鮮明,成為中國和世界儺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被譽為研究古文化的“活化石”。
永靖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與精神價值。保護和傳承永靖儺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維護與發(fā)展。